潇影担当:打造中非电影周文化交流新高地

图片

由湖南省电影局、湖南省政府外事办主办的2025中非电影周于6月12日至16日在湖南成功举行,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与文化的文明对话。作为执行单位,潇湘电影集团以系统化的策展理念和国际化的执行标准,将国家战略意图与地方文化使命有机衔接,搭建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新高地。

这不仅是一次落实国家顶层设计的落地实践,也是湖南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注脚,更是潇影多年积淀在内容创作、活动策划、执行组织等方面多年沉淀的集中展现。

图片

精准落地

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文化行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非关系,多次强调要加强人文交流,推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不断深化,影视合作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被纳入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在总书记“在华举办非洲电影节,在非洲举办中国电影节”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导下,省委宣传部积极部署“文化走出去”,以“中非电影周”为载体,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内容、湖南本土文化品牌走向非洲。湖南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不仅在经贸上与非洲国家联系紧密,更肩负着深化文化纽带的重任。

潇湘电影集团作为本届中非电影周的执行单位,认真贯彻省委宣传部部署,第一时间组建专班团队、梳理内容逻辑、统筹资源力量,努力将战略蓝图落实为可执行的行动方案。无论是板块设计的系统化,还是中非资源的精准对接,潇影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专业力,推动项目从构想到落地,从纸面方案到活动现场,确保各环节高效协同、有序推进。

图片

电影周期间,近400位中非政要、影人、学者、媒体与青年学子,共同见证2025中非电影周盛大启幕,开启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24部中非影片在长沙六大影城展映48场,开启8场主创与观众的深度对话总观影人数超3000人次上座率75%;中非电影发展论坛上,40多位大咖云集湘潭大学,共话中非电影合作新未来,勾勒中非电影合作新图景;中非电影音乐之夜,湖南大剧院1200个座位座无虚席,20多首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经典中非音乐,将观众带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除此之外,在省委宣传部倾心支持、省电影局倾情指导、湖南广电倾力帮助下,2025中非电影周的宣传通过“全媒融合破圈+国际传播出圈”的立体传播策略,打造兼具宣传声量和网络流量的全新传播案例。据统计,2025中非电影周活动总曝光量达1.3亿次。中央媒体权威引领、省内主要媒体尽锐出战、非洲媒体集群联动,每篇报道都是文化互鉴的注脚,每帧画面皆为友谊长存的见证。

作为国有电影集团,潇影深知自身肩负的不只是承办任务,更是一份文化使命。它是执行者、是组织者,更是连接中非文化的桥梁与平台,力求让湖南声音以更自信、更有温度的方式传向非洲、走向世界。

图片

协同推进

以组织力支撑文明对话

六月的长沙,暑气初涨。影院内座无虚席,银幕上映的不只是中非佳作,更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明互访。非洲电影人、国内电影人、媒体与观众共聚光影之中,彼此凝视,也彼此理解。灯光熄灭,异域故事缓缓展开;散场之后,手机翻译软件成了交流桥梁,关于节奏、镜头与声音的讨论,就在影厅一隅自然发生。

图片

中非电影周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一次“文明如何对话”的系统性实践。面对语言、信仰与叙事传统的多重差异,仅有热情远远不够,更需机制化统筹与精密筹划。展映如何兼顾主流与多样?论坛如何平衡政策关切与真实议题?嘉宾结构如何匹配文化对话的深度?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组织者的判断力与文化敏感度。

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外事办的指导下,潇湘电影集团将电影周作为一次文化系统工程来运作,展映、论坛、音乐之夜与文化采风协同推进,形成从内容到现场、从对话到共鸣的完整链条。展映遴选20余部中非电影,涵盖国别广、类型全、议题深,力求呈现彼此文化生态的真实切面;论坛邀请政策制定者、导演、制作人和学者聚焦“构建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电影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非影视文化交往的多元叙事”三大议题,不避难点,也不流于外交辞令;“音乐之夜”融合非洲鼓乐、湖南民谣与管弦乐,文化采风则引非洲嘉宾深入湖湘山水、城市街巷,在湖南的日常中触摸湖湘文化的精神脉络。

图片

没有宏大叙事的堆叠,也没有刻意煽情的表演,这场电影周更像是一场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文化接力。所有的精彩背后,是潇湘电影集团多年积累的组织力与对“文化走出去”命题的深度理解。这不仅是一场活动的执行,更是一个文化机制的试验场——播下的是一次合作的种子,打开的是一条互鉴的路径。

潇湘电影集团以高标准的策展能力和高质量的统筹执行,努力塑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这种品牌,不止于“活动做得好”,更在于“表达做得准”。从选片逻辑到议题设置,从嘉宾构成到视觉语言,每一处都体现着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主动意识与专业能力。在国际传播语境愈发复杂的当下,潇影始终坚持“平视”的姿态,与非洲同行并肩共建,把文化交流真正变成一场双向奔赴。

图片

潇影出品

以优秀作品与世界的共振

在中非电影周的光影交织中,潇湘电影集团是幕后执行者,也是内容创作者的坚实力量。此次展映的《那山那人那狗》《袁隆平》《长沙夜生活》三部作品,彰显了潇影在文化表达上的多维度探索,也映射出湖南电影对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

图片

《那山那人那狗》回归乡土与人性的本源,是对快速变迁中乡村生命状态的温情注视。它从一个地域故事入手,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乡情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牵绊,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文化困境与心灵回望。

《袁隆平》承载了一个科学家的传奇,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它揭示了科研背后的坚韧与责任,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影片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注入了实证性的力量。

《长沙夜生活》不是一部单纯的城市纪实,而是一种对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精神状态的细腻捕捉。它通过夜色下的人物交错,反映出大都市里的孤独与连接,现代与传统的张力隐隐流动,展现出当代湖湘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图片

这三部影片的呈现,恰恰是潇湘电影集团文化自觉的体现——在“承办”之外,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打破主流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之间界限,打造兼顾主流价值观、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优秀电影作品,让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赢得市场的胜利。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带着湖南独有的历史厚度与当代视角,与非洲观众展开一场平等而深刻的文化对话。

图片

光影为媒

以策展力映照共同价值

文化走出去,走的是路,更是心。中非电影周不仅是一场文化展演,更是一次价值转化。它将总书记的倡议、省委的部署,落实为可以触摸、可以交流、可以共鸣的文化成果。而潇影,正是在这场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中,完成了从承办者到组织者、从执行方到文化引导者的角色跃升,以其专业性、责任感与国际视野,成功把一项国家级任务转化为一场可落地、可传播、可延展的文化交流事件,充分展示出一个国有电影集团应有的文化自觉与全球意识。

未来,潇影将继续以电影为媒、以策展为术、以文化为桥,参与构建更加开放、平等、多元的国际交流格局。以潇湘之影,连接非洲之心;以一次影展,开一条道路。这既是使命,更是担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