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回望初心:电影《出发》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7月16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承办的“电影《出发》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电影局局长任晓山,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潇湘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良,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金一斌等组织单位及影片出品方领导出席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仲呈祥,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卫防,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海洲,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助理、导演系主任周佳鹂,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等专家出席研讨。影片导演刘智海、监制徐小明、编剧李涛歌等作为主创代表介绍了影片创作故事。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田园主持。

图片

电影《出发》背景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世界战火纷飞、中国军阀混战,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携学长萧子升徒步千里、漫游民间,见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通过亲身体验来探寻世间真相与人生意义。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未来的人生道路。

在研讨会中,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交流,从创作手法、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艺术表达、影像风格等多个方面对该片进行了探讨,充分肯定该片在主旋律题材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以及影片在类型与题材上作出的创新探索。

图片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该片突破了传统叙述方式,深入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在经历挫折,认清现实后从迷茫到觉醒的成长过程。动态展示人物思想的转换和逐渐成熟,唤醒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塑造了更加立体、生动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影片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出色的视觉艺术效果,更是一种精神激励,对青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这为电影创作指明了重点题材和重大主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影协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电影界的重要力量,不断推动电影创作,注重加强创作研讨评论,通过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军事题材重点主题研讨会,引领广大电影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繁荣创作服务人民,为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片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电影局局长任晓山强调,电影《出发》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电影局把它列为今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影片,湖南省也把这部影片列为“光影铸魂”推荐影片。近年来,湖南对电影创作给予资金、资源、平台和渠道等各方面的扶持,推动了红色电影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湖南电影在全国范围内也获得了良好反响,电影票房接连攀升,昭示着中国电影的活力和前景。接下来,湖南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电影工作会和全国电影局座谈会精神,加强精品创作,促进电影消费,培育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市场繁荣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潇湘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良表示,这部电影是潇影集团对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一次积极尝试,在创作团队的精细打磨下,电影在上映期间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出发》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不仅在艺术探索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更在学生、学校和学术的三重基调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这部影片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成就,让潇影对未来的宣发充满信心和期待。期待这部电影能对中国电影带来启发,能够帮助潇影集团在未来电影创作中取得更多进步。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金一斌提到,电影《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展示了新青年的风貌,他表示,潇湘电影集团作为中国老牌电影厂,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很高的创作能力。潇湘电影集团每十年都会创作一部重大历史革命影片,这次我们合作的电影《出发》延续了这一传统。其次,编剧李涛歌对毛主席题材的创新与突破令人敬佩,他的优秀创作让这部影片与众不同。最后,电影《出发》的导演刘智海具有冒险精神的带领下,与其团队在艺术风格上探索了独特的表达方式,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脸谱化,将伟人的成长之路注入人性。电影《出发》采用了极具特色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其独到的美学风格,延续和深化了诗意风格,在东方美学体系下讲述了伟人特殊的成长之路。影片通过大量留白和强烈的主观意愿处理,完善了叙事美学风格,具有明显的创新和改革特色,其深刻的艺术品质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非常高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从三个关键词出发,谈论了对于这部电影的体会。第一点:生存与民众。影片描绘了1917年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生存困境,展现了民众在旧社会的艰难生活。船上带着孩子投奔当兵丈夫的妇女,众多村民聚集、诉说苦难遭遇的寺院,以及需要护照才能逃荒的民众,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悲惨现实。影片的灰色基调深刻控诉了旧社会的压迫。第二点:寻觅与问道。影片探讨了1916年陈独秀主办杂志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纪之问。通过毛泽东的观察和行动,展现了他对新旧冲突和国家前途的思考,用极其真实的电影语言塑造了一个可爱可信的青年毛泽东形象,给当代青年留下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三点:思考与励志。影片展示了毛泽东在旅途中通过读书和实践锻炼自我的过程,强调了他对自我修炼和社会认知的追求。通过救助遇险妇女、面对枪林弹雨等情节,用浪漫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幅雕塑般劳动人民的群像,是贴合时代主题的深刻表现。影片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通过浪漫手法展现历史场景。

图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针对该片提练出了三条主线。首先,题材具有创新性,从青年毛泽东的角度展现其成长历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独特视角。虽然原有的素材有限,但通过收集毛泽东与萧子升二人的信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史实资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了从历史出发的再次创作。其次,主题上做到了贴合当代社会。毛主席对于自身精神及体魄的修炼,通过夜宿水缸、野外生火、渡江救人等具体事件表现了出来。同时,通过这一路所见所闻,青年毛泽东也扩宽了他对于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现状的认知。再次,影片展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如何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立住脚步,文明该如何继续延续等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探索了他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这三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激励年轻人探索世界,感知社会。从水墨画的开头到木刻式长卷,用独特的艺术手法、鲜明的作者风格展现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总之,这是一部题材独特、风格鲜明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忽视。

图片

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提到,这部影片中的镜头和演员造型使得观众耳目一新,让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第二,影片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展现了1917年生动的流民百态图,使得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共鸣,特别是对于年轻人的启示意义深远。第三,影片以诗电影的方式展开,通过整个团队的美学理念与精心设计,呈现了非常中国式的审美和风格,使得电影更具艺术性和思考性。影片在去戏剧化的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式的审美和中国诗电影形式,是十分重要的新尝试,值得在电影行业推广。

图片

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仲呈祥用习总书记提出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这24个字来归纳电影《出发》的特点。他认为,这部电影的重要贡献在于充分发挥了潇湘电影集团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创作优势和资源,通过强强联合,成功实现了毛泽东游学题材的独特呈现。电影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价值。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界占据了独特地位,展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创作实践,有效结合了西方电影成功经验与中国特色美学精神的传承。通过深入探索电影语言的本质,以高度历史直觉和文化自信,塑造了独具风格的作品。

图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用“小切口,大作用”来概括电影《出发》的特点。他认为,这部影片独具个性和特色,以重大题材为基础,展现了少年毛泽东的千里穷游和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影片准确把握了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形象,突出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影片中对萧子升的刻画也非常细致,表现了他虽未走上革命道路,但与毛泽东有深厚友谊。该影片美术造型出色,真实还原历史时期,服化道精良,营造了良好的时代氛围,强调调查研究的纪念意义,呼应毛泽东和习近平重视调查研究的现实角度。总体而言,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历史还原,展现了伟人的成长历程,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的角度。

图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饶曙光认为,影片如何寻找立足点以及自身调性,是电影创作最重要的核心点。而电影《出发》展现了独特的想象力和作者风格,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调性,体现了艺术追求和表达。首先,影片成功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通过陌生化的呈现,使观众看到一个全新的毛泽东。这样创新的艺术表达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深度。其次,影片通过青年毛泽东和萧子升的视角,展示了1917年湖南的社会百态,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其包容性与趣味性增强了影片的观影乐趣。再次,影片的诗意美学和调性风格是对江南影像风格的新的阐释,具有湖南独特的地域特点,影像风格反映了心路历程的迷茫和探索。影片在与当下观众的沟通对话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通过故事、场景、台词等与年轻观众达成共情和互动。最后,在电影市场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电影创作需要用更有效的手段与年轻观众沟通,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图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张思涛对于这部影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并着重强调了电影《出发》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艺术探索。从题材上看,从青年毛泽东的社会调查出发,开拓了这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前未曾发掘的视角,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在艺术语言上,影片采用了纪录风格和散文式结构,通过一连串纯粹、原始的生活画面,独立的小故事,真实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社会调查。从艺术表现上说,影片在艺术细节、音乐、美术和摄影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探索和创新,展示了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追求。总而言之,影片不仅为重大革命题材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也强调了艺术品质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卫防提出,从电影《出发》能看出,主创团队通过更创新的手法,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新的艺术风貌。其次,影片以风格化的影像表达红色题材,并通过更新的方式扩展和深化对这类题材的表述。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毛泽东和萧子升作为普通青年的呈现,展示了他们的迷茫和探索。第三,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融入哲学和人文思考,以河床、梦境、庙宇等场景,深刻探讨了中国革命传统及毛泽东等人物的复杂性。青春诗意也是导演深思的一部分,通过电影语言,尤其是跟拍镜头的运用,展现了影片的特殊性和艺术风格。最后,在叙事性与非叙事性的平衡上,影片在追求叙事性的同时,也反思了如何保持细节和整体风格的平衡,以更好地表达其独特的艺术观点和历程思考。

图片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海洲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一,开拓中国式的电影叙事。影片的叙事方式着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发展,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历史细节,使观众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历程。影片形式上采用大量的道路场景和暗色调画面,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还象征着毛泽东在寻找自己道路的过程,与中国在革命时期的探索和奋斗相呼应。第二,探索中国式的电影形态。《出发》在电影形态方面进行了创新,不追求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注重营造意境、情绪和状态,这种叙事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电影的特点。例如,影片中毛泽东在灾区的长镜头,以及群像雕塑和卷轴式画面的展示,都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美学元素,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践行中国电影式的语言,第三,践行中国电影式的语言。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卷轴式拍摄,这不仅增强了视觉的连贯性和整体感,还展示了独特的中国式电影语言。影片在美术和摄影方面做了大量尝试,每一个画面都经过精心设计,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与影片的主题和情感相契合。例如,毛泽东走在黎明街道上的场景,通过湿漉漉的黑色街道和两边的难民,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毛泽东的内心世界。这些画面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还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此外,影片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讲究,通过对场景、光线和色彩的精细控制,成功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助理、导演系主任、副教授周佳鹂以卷轴画的独特视角分析了整个影片的美学风格。她认为,《出发》其实不仅仅是对导演的前作《云霄之上》美学延续,还包含了更为明确的一种形式意志。影片中的绘画性表现出强烈的中国传统元素,其开放性和动态性使得画面充满生命气息,影片中的长镜头和动态镜头正好契合了这一特点,呈现出人物的连续性和生命的多元可能性。导演通过自由的摄影机运动,营造出一种既非第一人称也非全然客观的视角,使观众的目光融入画布之中,仿佛置身于传统的中国卷轴山水画中。其次,卷轴画式的影像艺术与影片核心主题“寻找大本大源”相契合。影片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中对英雄式个体的突出描绘,选择将人物舒展地置放在画卷当中,展现出毛泽东的精神成长过程。《出发》是一部“诗画一体”的电影,通过对于形式的极限使用,探索了中国诗电影的影像表达。不仅展示了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还将中国人精神力量融入山水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形象,构建了属于中国人的心灵空间。影片对于电影语言的文化传承,以及用山水画的影像形态呈现,最终成为了一首献给青年伟人和中华大地与人民的电影诗歌。

图片

资深媒体人、著名影评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于电影《出发》的看法。第一,影片在主旋律电影领域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影片塑造了一个新颖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展示了他走向革命道路前的思考和感知世界的过程。第二,影像风格浓厚。影片具有中国水墨画特色的长镜头,以及结尾长卷版的流民图展示了导演的独特风格,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是及少见的。第三,影片不仅是一部新主流电影,也是公路片和历险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戏剧性,也为当代青年学子留下了值得思考借鉴的现实意义。

图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弛从自身的观影体验谈到,整部影片的表现方式都让他有一种非常新鲜的感受。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别是那种诗画和散文画的影像风格。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很安静,深思熟虑,没有剧烈的冲突,适合细细品味。对于描绘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以往见过很多电影,但这种全新的表现方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一幅中国山水水墨画,美不胜收,这也许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创作者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导演的大胆之处在于用独特的视角处理这个难以拍摄的题材,其团队选择了一种非常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虽然市场难以预测,但这种创新却为这类题材赋予了新的可能性,或许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关注,留下深刻的印记。

图片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田园表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出发》不仅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更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延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精神的同时,也展现了新主流电影创作自信,反映着我国新主流电影的成熟。

图片

图片

电影《出发》以其深刻的历史主题、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水平,成为院线电影中独辟蹊径的英雄成长故事。影片中,带有伟人光环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者们的视听造型的精心打造,将其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年轻人”的形象。该片由潇湘电影集团、中国美术学院、湖南当燃影业共同出品,已于7月1日在全国正式上映。期待广大观众在影片的感召下,与革命先辈们并肩,勇敢地迈出探索的脚步,追寻那些能够点燃内心火焰的真理与梦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