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关于我们
Nav
新闻公告
Nav
党建学习
Nav
产业布局
Nav
人员招聘
Nav
联系我们
Nav
集团简介
集团宣传片
集团新闻
通知公告
影视创作
媒体传播
影城院线
文化地产
艺术培训
社会招聘
校园招聘
实习生招聘
除了小龙虾,五一档竟然还有哲学与诗?
作者:桃桃淘电影
说起长沙,大家会想到什么?
岳麓书院、橘子洲头、茶颜悦色、文和友、长沙之眼、小龙虾……
这些,在昨日上映的这部《长沙夜生活》中全都出现了。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我一度以为它是部关于长沙的城市宣传片,但细看之下,它俨然超出我们的预期:张艺兴用长沙话说脱口秀、张婧仪在深夜书店与陌生男子聊哲学、白宇帆在长沙之眼开摩天轮……他们颠覆性的角色与表演给予大家整个档期最独特、最超预期的观影体验。
一切,都要从电影的开头讲起。
很早之前,关于中国电影中能不能出现哲学探讨场景,创作者们有过各种争论,其结果是相当多人秉持着“中国电影中不适合出现深度探讨哲学的段落”这一观点。事实上,我们确实也鲜少在国产影片中看到严肃的哲学探讨。但是,“没看到”不等于“不能有”或是“不该有”。而这一次,终于,我们在一部国产电影中看到了年轻人之间的哲思对撞。
在《长沙夜生活》的开头,尹昉和张婧仪饰演的年轻男女在深夜书店的哲学区相遇,围绕萨特、本雅明开始了一番唇枪舌战。
这是个非常“高于生活”的段落,或许与大家对长沙夜生活的想象相去甚远,但是导演张冀偏偏就将开头选在了书店,就像他说的那样,“如果我很算计,或者很保守,很担心我的电影大家会不会看,我肯定选择电影开篇从夜店开始,因为刺激。但为什么中国电影不能从书店开始,有两个人在书店里进行关于哲学的一段对话?所有人都告诉我中国电影中不能有哲学对话,我不相信,我就是要写。”
这里面藏着张冀对这部电影的初心——普通人的生活,到底该从何处拍起。
张冀选择了书店,选择了哲学,选择了一对颇有文青气质的青年男女。这是他对观众既有印象中“长沙夜生活”的打破与重塑。
在长沙这么一座充满生之热烈、夜之繁华的城市,他选择让故事从沉静的书店、高冷的哲学开始。
这个选择有点倔强,却为观众带来了颇为新鲜的观影感受和城市想象。
是啊,长沙的夜生活为什么就不能从一间书店开始呢?
当我们沿着这对年轻人的脚步,开始走出书店夜游长沙,在他们的穿行中,我们来到了岳麓书院、橘子洲头、文和友、太平老街,一点点在湘江畔采拾拼凑出长沙的城市气质。
在岳麓书院,我们见证了景为为(尹昉饰)与何西西(张婧仪饰)奇怪的默契,看到他们在情感上的独特与相似。
文和友热闹的老楼里,长沙夜晚的熙攘尽在其中,年轻人们上楼下楼,摩肩接踵,川流之中分不清黑夜还是白天。
这种难辨晨昏的气质,恰是长沙夜生活的一种缩影——同一家店里,有人吃早饭,有人将宵夜的火锅吃到了清晨。
长沙的一夜里,承载着不同人生的百般样态。如同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书店、哲学、爱情、生活、大排档……当我们这些关键字词一个个罗列出来,也就梳理出了整部电影的故事脉络——
生活和远方在这部电影中交织,近与远、陌生与熟悉的边界被打破,长沙显示出了超强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长沙接纳着包容着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如果说景为为、何西西是长沙城里土生土长的文艺新青年,那么摩天轮上的两个外地小哥(白宇帆、周思羽饰)则是“新长沙人”的代表。一个来自东北,一个来自陕西,长沙之于他们是他乡,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这方水土滋养之下,他乡也有了故乡的亲切熟悉。
多年前,丽姐大排档的掌柜丽姐又何尝不是“他乡客”?扎根太平老街二十多年,丽姐早已成为热辣长沙的一份子,她的大排档和她整个人,在时光的打磨中早已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人生于斯,有人长于斯,长沙城承载着这座城里的千人千面。那些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哲学与爱最终都在这座充满热辣生活气息的城市中得以安放。
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一座城,一群人,一个夜晚。在万家灯火中,长沙城的烟火人间在银幕上渐次浮现。
景为为、何西西、丽姐、何岸、老谢等,这些人物散点透视出长沙的多模态生活。每组人物都关联着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有人要走有人想留,有人相遇有人分离,有人享受浪漫也有人徜徉于生活的烟火。
这些性格迥异的人共同塑了长沙这座城市的多样化气质。浓烈、多元、包容,在常规印象之外,它呈现了更加丰富多模态的长沙……
某些瞬间,《长沙夜生活》总让人想起中国电影史早期的市民电影,《乌鸦与麻雀》《七十二家房客》《夕照街》等,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巷弄中重塑市民电影的文化气质。
生活与远方,现实与浪漫,在长沙这座城市中共同完成了诗意的栖居。烟火气中的哲学与诗共塑了长沙多元而包容的良夜。
坦白讲,这部电影散点透视式的人物关系非常考验编剧技法,一不留神就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境地。幸而导演张冀在“导演”之前,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极擅人物塑造的优秀编剧。在过往作品《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独自上场》中,他创造了成东青、田文军、郎平、李娜等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银幕角色。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窥见了他创造人物的思路——不是塑造英雄,而是将英雄作为普通人来书写他们的点滴成长与蜕变。
这些创作经验投射在本片中,便在人物关系和剧作上形成了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几组人物之间的伏笔被三言两语埋下,而后又于细节中进行呼应。
丽姐做大排档二十多年,在初期最艰难的时刻,曾有一位照顾生意的大哥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片中没有姓名的长沙伢子(王栎鑫饰)与女友(周冬雨饰)的聚散离合,与长沙摩天轮的那场烟花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事从一个个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开始,在叙述过程中,一点点浮现出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看似孤立,实则被长沙这座城市温柔包裹,彼此在不经意间早已千万次交错相汇。
那位给丽姐力量的大哥、那场被取消又被点燃的烟花、那个想离开最终又留下的人……
每一个,都在前史、剧情上交织相应,在细细铺陈中赋予整个剧作充盈绵密之感。
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这种草蛇灰线式的写法展现出导演对剧作的超强掌控力,也为我们还原了一种充满人文气息和烟火气息的市民生态。
张冀说自己很喜欢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那种街头巷弄之中的人文气息、生活气息存留着中国市民文化的根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确实唯有散点透视的手法才能最好地回归对一座城市的全方位描摹。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电影?
这几年的城市电影不在少数,在这些影片中,《长沙夜生活》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没有将城市作为背景,相反,它将长沙设置成一种角色化的存在,甚至成为整部影片真正的主角。
一对分手男女,女孩为了爱情来到长沙,最终却在分手时决定留在长沙,在这对男女的爱情中,长沙扮演着一个强吸引力角色,它的魅力被具象化、主角化。如果说人物有“角色光环”的话,那这部电影里的长沙则拥有着让人难忘的“城市光晕”。
人们习惯、喜爱,进而离不开这座城市。它粘合了本地人、外地人,也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包容了千百种不同的价值观。秉持不同人生态度的人们,如同一家人般在一个桌上吃饭。这是城市的魔力,也是张冀描摹的城市精神气质——一种新时代下的乡土依恋。
当影片在夜晚的大排档落下帷幕时,我忽然想到了书店诗歌分享会上,景为为念诵的那首“群星闪耀的夜晚”。
那一个个走入长沙城夜晚的人,不就是这片天空上闪烁的群星么?
匆忙的人,慢下脚步走入这个良夜,去影院感受它的群星闪烁吧。
在当前全国仅有1.7的排片里,这场五一档内超预期的诗意与浪漫大约经不起更多等待,想看的朋友,快快走进影院吧!
走出影院后,去嗦一碗粉吧,感受这人间值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