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可辛、赵晓时监制,张冀编剧并执导的《长沙夜生活》于4月28日全国上映,该片作为一部强调长沙地域特色的电影,由以湘籍为主的主创团队和长沙共同“创作出演”,在描摹长沙本土夜生活的同时,通过聚焦一个普通夜晚,缝合着对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等人际关系和情感的观照。
一、长沙“夜”的空间呈现
由影片片名可知,在这部电影中,长沙是镜头关注的主角,故事强调“长沙”和“夜”的地域空间及时间。这座连续15载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星城,在镜头里呈现出了一种其别具一格的烟火气、书卷气交织感。
之所以能在银幕上看到没有被曲解的长沙,首先得益于主创团队的湘籍身份,湖南人张冀导演兼编剧,再加上湘籍、尤其是长沙籍演员的演绎,在观感上就没有陌生感。主演们的长沙话一听就是地道的发音而非拍戏前的突击学习和模仿,方言一下就能拉近本土观众的心理距离。长沙孕育了这群主创,也孕育了这个故事,因为午夜的星城不仅没有停摆,长沙的夜比昼还鲜活。不夜城的名号非同一般,即使凌晨三四点,也同样有需要排队等号的餐馆和大排档。像景为为一样的“夜猫子”也是在长沙特有的夜生活文化中常见的人物,因为有24小时书店、夜宵摊等等场所给他们提供夜生活的空间。
其次,大量出现的长沙地标建筑、特色景点共同建构着《长沙夜生活》的自然空间和人文景观。如巴赞所提倡的,电影中感性的真实性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影片中大部分地点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黄兴路步行街、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橘子洲大桥、“长沙之眼”摩天轮、橘子洲头、渔人码头无一不彰显着长沙地域空间特色,茶颜悦色、长沙笑嘛脱口秀剧场、超级文和友等长沙文娱门店也都出现在空镜头或故事背景中。这些地标在夜晚中更具魅力,电影中灯光如昼的长沙街头无一不展现着长沙的活力与热情。这种纪实感能让来过长沙、熟悉长沙的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又能简短地给不了解长沙的观众展现长沙的城市形象。
当然,在影片中出镜的各色长沙美食/小吃作为另一种奇观,也在间接强调着“长沙味儿”。无论是刚出锅的口味虾还是加了不同码子的粉,夜宵作为夜生活文化最直接的产物,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长沙菜品简直要突破视听效果的二维体验,在一帧帧快镜头里切换,给电影中的长沙注入一丝自带香味的魅力。
二、长沙“生活”的见证
由32天的纯夜景拍摄组成一系列发生在长沙同一夜晚的故事,《长沙夜生活》的落点是在一个个人物群像中,长沙并未喧宾夺主而是作为配角/见证者,影片强调的是长沙人的生活。这是导演巧妙避开此片成为城市宣传片的方式,同时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表达是观众产生共振的基础。
首执导筒的张冀导演在映后问答中分享了自己的见解,“这不仅是一部湖南的电影,也是一部属于中国的电影,中国的故事不仅在北上广深,也在长沙、在重庆、在成都、在武汉······”。该片没有囿于本土特色的局限,而是试图勾起大部分南方观众的集体记忆,是在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即使语言习俗和地域空间不同,人类生活的本质是相似的,该片通过刻画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事唤起观众情感共鸣。
经典的父子矛盾、代际冲突也能在《长沙夜生活》里看到,只不过嵌入了长沙的元素,并且通过带有长沙风格的方式进行和解——夜宵嗦粉。由张艺兴饰演的全职脱口秀演员何岸,认为其父是因嫌弃母亲丽姐下岗后开始做大排档没面子才抛弃母子俩,同时也吃着同父异母的妹妹何西西的醋。从不在脱口秀舞台分享自己生活的他,在父亲第一次来看他演出的夜晚,进行了艺术追求和亲子关系的双重自我突破。既达到了其个人脱口秀表演的首次成功,也放下了对父亲的误会达到了首次和解。一家人凑在一桌嗦粉,一碗夜宵填饱了胃也暖了心。
这种呈现冲突——矛盾爆发——冲突和解的故事精神内核并不少见,如同一碗全国各地都有的炒饭,影片被佐以“长沙特色”为风味娓娓道来。从而,此片的受众并不会受限于是否对长沙感兴趣和了解程度。而在家庭中承担自己的角色,是每一位观众都拥有的经历,这也是演员发挥角色张力的身份基础和故事发挥叙事张力的共情基础。不过分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关注人和生活本身的普世价值能使作品不囿于长沙这一地域性限制。
同时,食客们在丽姐大排档里经历恋爱分手、生意散伙、同窗毕业等等人生大事,通过丽姐和旭哥这两位大排档掌柜的视角,观众能在各色美食中窥到人生百味。丽姐在片中有句台词是“人生的苦化作食物的香”,这句话道出其在一桌桌饮食男女中阅尽世间悲欢离合。
三、长沙人的自我书写
《长沙夜生活》虽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但也难掩其浪漫文艺气质,不难看出专业编剧出身的导演张冀有着扎实的编剧功底,以及丰厚的人文情怀。电影场景中的日常感营造和日常化叙述,是导演在长沙生活过的个人经验及力求真实的创作理念的共同结果。尽管张导是湖南湘西吉首人,长沙在其个人成长中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尤其结合映后分享,可知导演对于长沙这座城市的喜爱,和对长沙人文历史的了解。
作为以书店开头的电影,《长沙夜生活》的影片基调就已被人文情怀奠定。让笔者意外的是该片切入口并非娱乐这一更利于创造戏剧张力的元素,可见主创尽力淡化长沙“娱乐之都”这一面形象。家庭、爱情等元素杂糅更利于长沙城市精神的再现,关注个体情感表达中的喜怒哀乐。喜剧元素的融入则让观影过程更加轻松,即使是谈论哲学问题也是一种戏谑的口吻而非说教的姿态,男女主角在城市空间中的夜游伴随着大量一来一回的“伍迪艾伦式”对话。尤其是两位文艺青年和一位伪知识分子的鲜明对比也能看出导演试图深挖长沙的人文底蕴和个人创作审美的作者表达。
尹昉饰演的景为为和张婧仪饰演的何西西二人的偶遇宛如《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1995)般浪漫,不同的是结局里何西西为了景为为留在长沙。生活需要落地,需要爱一个具体的人,从而爱一座具体的城市,而非去想象的城市空间寻求自我价值。景为为一句“去了北京两个月就哭着想回长沙,回了长沙又想北京”道出远离故乡和思乡之间的内心矛盾与纠结,他就是想逃离家乡又离不开家乡的青年们的缩影。因为长沙有着她特有的魅力,不论是城市的包容和人情味儿,还是城市里的那个人,都能让内心有留意的青年重新回到长沙的怀抱。
由白宇帆和周思羽饰演的在长务工搭档,这西北、东北俩小伙作为底层小人物在外乡的工作节奏乃至内心焦虑和其他类似电影里关注的小人物没有太大差别。尤其是周冬雨和王栎鑫二人饰演的年轻情侣,片中的分手戏码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座城市。这两对人物的故事可能由于片长限制等原因没有展现出更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处理得稍有些落入俗套,不过也许正符合导演想要适当模糊故事背景的初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运用大量长镜头将人物的内心情绪转变表达得细腻入微,尤其是在摩天轮烟花秀时,把各个人物的情绪推向高潮。
监制陈可辛在首映礼说:“好的电影能让你在银幕上找到共鸣,这部电影不只是长沙的故事,它也是每个人心里的故事。”影片聚焦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普通百姓,所以《长沙夜生活》具有治愈感而无矫揉造作的刻意感。这部影片拍出了长沙人的多元、长沙生活的多面,正因如此,长沙这座城市的包容和生机才能通过银幕展现。《长沙夜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在长沙找到容身之地,同时这种探索的过程也不限于长沙这座城市。“长沙”化为一个城市符号,可以是每一个观众心中的那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