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过那么多现象级电影,今天才能拍出最真实的长沙

作者:虹膜
前天,对包括我在内的长沙人来说,是期待已久的一天。
可能是史上第一部完全关于当代长沙的电影——《长沙夜生活》,回到长沙举办了首映礼。这场极具创意的首映礼,从「超级文和友」出发,穿过太平老街,漫步沿江风光带,路过湘江游轮,横跨渔人码头,串联起山水洲城长沙的古老与现代。
图片
首批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都被它深深打动,不仅是故事内核的情感动人,也因为影片真正呈现出了独属于长沙这座城市的全民狂欢气质。
不论是片中展现的吃喝玩乐,还是长沙乡音透出的暖暖人情,都得到了长沙本地人的充分认可。而对全国观众来说,它更是一部关于「夜情感」的电影,它拍的虽然是长沙,但身在成都、佛山、淄博、舟山……任何一座城市的普通人,都能被唤起对自己身边夜生活的温暖记忆。
也有观众说到,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长沙的情书,它充分提炼了长沙这座城市的精气神,而支撑这种城市活力背后的,是在出生在这里的人、向往这里的人、路过这里的人、留在这里的人,对生活最本质的热爱。
图片
在长沙,再大的困难、再多的不如意,嗦完一碗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样一部电影,若非湖南籍导演,实在无法胜任。
好在有张冀。
大家所熟悉的张冀,首先是他作为编剧的身份。
从《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到《夺冠》,他与陈可辛导演三次合作,三部影片的题材迥异,从创业传记、社会问题跨越到体育片,但每一次都在市场上激发了现象级的反响。

图片

《中国合伙人》

这三部电影,都不是国内电影市场上常见的商业题材,但竟然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土,成为当下市场类型中的某种研究样本。
张冀的这种能力,似乎早就预示了他后来会过渡到其他身份,以更直接的方式来掌控他的电影表达。
4月28日,张冀首次担任导演的电影作品《长沙夜生活》即将上映。在预告片中,打出了「领衔主演:长沙」的字幕。没错,这是一部关于一座城市的电影,长沙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

图片

《长沙夜生活》
之于张冀的创作履历来说,这是又一次开疆拓土的旅程。
1、从编剧到导演

从单纯的编剧身份,首次变为导演兼编剧,在他看来似乎是迟早要发生的一件事,他也早就做好了准备。
电影的行业内部并没有「隔行如隔山」一般的遥远,有时候只要打通一次任督二脉,就能跨过职能的边界。尤其有了现代电影工业作为基础,各方面团队协作都较为成熟,站在团队的基础上,这次转型并没有太困难。
张冀本身就是一个渴望求新的人,从他过去的编剧作品题材上的冒险就能看出这一点。
他很怕被类型的套路困住,每当他觉得好像进入一个困局的时候,就想要打破它。打破的方式也很直接、粗暴,不要想太多,就是去写、去生活、去了解。
《长沙夜生活》就是他的创作长旅中一次自我「打破」。
图片
在本文写作之前,我和张冀完成了一次深度采访。他说,ChatGPT出现后,给他一种巨大的冲击感,他觉得自己应该停下来想一想,电影创作、电影艺术的未来,尤其是中国电影应该走向何方?
导演的工作正好也给了他这样一个思考的空档,因为他需要与各部门更密切的协作,反而不用像往年一样持续沉浸在创作的氛围里,紧锣密鼓地思考与写作。
2、拍长沙,要有全新的方法

作为一个湖南人,他也有难以割舍的一种故乡情感,希望可以写一个真正的湖南故事、长沙故事,把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呈现在银幕之上。
在先天条件上,他具备了故乡的情感支撑,后天方面他像过往创作时一样,走进真实的生活之中,在真实的生活里挖掘带有烟火气和细节的故事。
对他而言,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形容演员需要「真听真看真感受」一样,编剧从零创作一个故事也需要先全面地真实感受生活。在真实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他始终带着一个疑问,电影里的「生活」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他发现,很多创作者并不会让「生活」自始至终都在影片里出现。也就是说,「生活」只是电影里的某种工具,某种可选项,不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下线了。
他受不了这样的电影,所以在《长沙夜生活》里,他希望从影片的第一秒、第一个镜头处,「生活」就真正开始。
图片
张冀的每一次创作,都是要从细致的调研开始。通过对真实生活细节的转换,他头脑中开始出现角色初步的形象,再进而具象化成某一个演员的形象。
张冀特别提到片中苏岩饰演的老板娘角色,他在实际考察过程里,发现这类宵夜摊的老板娘大多腰和嗓子都不太好,时不时要扶一下腰,也不能吃太辛辣的食物。每个人来她的店里,都是要吃招牌的食物,但老板娘自己的宵夜,是一碗普普通通的清粥。
没有观察过五六个老板娘,他觉得根本谈不上去写出来这样一个人物。
图片
从老板娘这样一个小的角色里,他可以看见整个江湖,江湖就是面对人生的悲喜,已经学会不带任何情感看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情感。
老板娘是一家夜宵店的核心人物,放到《长沙夜生活》的故事中,是一家大排档,有米粉、口味虾等象征性美食。其中长沙米粉和米粉文化,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一大招牌。这个空间又成了整个电影情感的中心点,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在经历这一夜的跌宕起伏,最终汇流于此。
走在长沙的夜晚,他说自己虽然是湖南人,但仍然被震惊到了。已经是深夜,但长沙的市中心依然满溢着年轻人的热情,他也不禁被深深地感染。这个城市好像真的没有白昼黑夜的区别,永远热闹非凡。
图片
他也会去想,这些不睡觉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这么开心?有人跟他说因为房价低没有经济压力,有人说因为白天太热晚上更好活动。
这个问题,可以有无数种答案。他把这些答案梳理归类,得到一个终极结论——这是一种对于生活最本质的热情。
3、这些做法之前没人敢尝试

张冀敏锐地察觉到,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发生了某种深刻的改变。
电影市场曾经有过一个红利期,只要创作者掌握了好莱坞式的类型电影技巧,就能吸引一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在那个时候,大家喜欢看白日梦、喜欢看英雄。但当各种类型的套路用到极致,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电影创作者接下来该怎么办?
到了今天,大银幕的电影要跟各种小屏幕争取生存空间,把观众从碎片化的短视频信息漩涡中拉回电影院之中。
面对以上难题,张冀选择了写一个无关英雄、只有生活的故事,真正扎实地进入到生活里,利用他的本土创作身份,来争取更大的创作自由度,拍出一个真正关于生活的故事。
图片
在谈到《长沙夜生活》的创作时,我能够充分感受到张冀始终持着「立足传统、敢于创新」的理念。立足传统,在于他认认真真体验生活、老老实实创作人物。敢于创新,则是这个故事的底色。
电影名叫「长沙夜生活」,整个故事也发生在一个晚上,所有拍摄都是在夜晚真实进行的。
这种拍摄实践在国内几乎没人试过,它是创新,更是一种挑战。
夜戏是很难拍的,尤其是这样人潮始终涌动的夜生活。但张冀心口挂上一个「勇」字,拍出了中国首部全黑夜制作的电影。
图片
因为他认为,我们中国电影不应该一味地求安全,每个创作者应该去创作他们真正相信的东西。既然这部电影是关于夜生活,那如果离开了真实的夜晚气氛,那还谈什么生活感?
他举例说,这个故事开始于书店,两个人相遇开始谈论哲学。不少人劝他放弃这个情节,中国电影里不能谈论哲学。他反而觉得奇怪,为什么不能呢?真实的生活里,他走在路上,都能听见路人在谈论哲学。年轻人用的抖音、小红书上都有人谈论哲学,为什么偏偏电影里不能有哲学?
所以他让这个关于夜晚的故事,从书店开始,而不是夜店,他说中国电影里也太久没有出现书店,他去到任何一个城市,最感兴趣的地方永远是书店。
图片
这次作为导演,他终于有权利「任性地」做一些别人觉得行不通的事。
而同时兼具编剧身份,更为他的导演身份带来了不同的工作方法和角度。
张冀提到,大部分观众或导演都更注意表演中正在说话的人,观察他说的内容、说的方法,但是他更为在意听的人的反应,很多时候因为注意力被「说」抓走了,「听」的人并没有真的表演出听的状态。他在拍摄的时候,就格外注意演员「听」的表演反馈。
他作为编剧,写出来的剧本首先会大量呈现台词文本,这就已经过多地站在了「说」的人的角度,所以他才会更为在乎电影里的「听」。
在面对小屏幕对电影的冲击时,创作者们总应该找到一些东西,是属于电影真正不可取替的,一种观众只有依靠电影可以获得的情感体验,同时是抖音、小红书无法做到的层面。
图片
4、张冀眼中的长沙

张冀眼中的长沙究竟是怎样的?
先抛开张冀的乡土情感来说,长沙这几年俨然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网红城市。它的网红热度,就是来自抖音、小红书,而在一座已经被网红氛围包裹住的城市里找真实的生活,真的能够找到吗?
张冀给出了他的答案。
北上广作为城市电影的天然主体已经让观众有点视觉疲劳,包括长盛不衰的「魔幻重庆」也已经在银幕上出现过太多次。下一个阶段,每座城市,都应当在电影中呈现出它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
其实早该轮到长沙了!它独特和迷人的精神气质,早已征服了抖音、小红书上的年轻男女。而在张冀眼中,长沙最迷人的地方,是它的现代气息与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织,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从来不是悬空而缥缈的,它为每个老百姓真实地触摸。
这个城市呈现的快乐气息,并不是肤浅、表明的,而是有底气、见过世面的,所以才能兼容并蓄,在多元的基础上同时展现多种面相。
图片
换言之,那种无边无际弥漫的烟火气,存在于长沙的每个角落,并未被科技、城建、互联网刻意地肢解和分界。
在张冀的印象中,现在的长沙不是过去那种老成的模样,似乎经历千年历史,它反而更年轻。他把这种城市的底气具象化为流过长沙城的湘江水、屹立河西不倒的岳麓山。
图片
只要江水继续东流,青山依然锦绣,这个城市也始终能活力四射。
将城市的精神提炼到故事之中,他选择了用一家人来承载叙事。快乐背后不是全然没有伤痕,每个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痛苦所在,也许来自岁月,也许来自原生家庭。夜晚像一面放大镜,似乎夜生活的快乐可以作为掩护,实际上让痛苦无处可躲。
最后汇聚在宵夜店的那一碗粉,在他看来是一种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就像湘江水、岳麓山之于长沙的意义。万般情绪背后,有一种真实生活的力量在支撑着每一个人,继续背着心灵的包袱前行。
图片
张冀也特别感谢湖南广电,不仅是支持他的创作,更是能够恰如其分地理解他所想表达的东西,他所坚信的东西被看见了。
这种感动也源于他始终保持一种创作者的初心,尽管已经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仍然渴望着被理解、被看见。他也由此明白,电视湘军能闯出一片天地,进行各种前沿的探索、多元的呈现,也是有一座岳麓山屹立在他们心中,更有前进的底气。
图片
5、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岳麓山

张冀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一段特别尴尬的经历——他受邀参加同学会,当时同学们都买房买车,社会上混得挺成功,而他当时连「枪手编剧」都算不上,还是硬着头皮去了。这里补充一点信息,张冀出生于1976年,快三十岁才正式转行编剧,三十二岁才有署名作品播出,在编剧界算是大器晚成。
作为一个并非少年得志的电影人,张冀在创作之路经历过很多曲折。回望来路,对于新一代的年轻创作者,他也有一些经验想与他们分享。他几次提到布莱希特的一句话:宁愿从坏的新事物开始,也不要从旧的好事物开始。
在创作的路上,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更为勇敢地去创新,去打破规则。同时,在创新中也要学会平衡,学习团队协作,与资方、制作方和谐相处,做好一个团队中的一分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到生活中去,保持敏感的神经接触时代。

图片

张冀

他说直到现在,他身处任何场合,都觉得还有当年支撑自己去同学会的那股劲儿。也是这股不服输劲儿,让他继续写啊写,在创作的路上绝不停笔。他希望年轻的创作者,都能够找到这股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劲儿。
他形容这股劲儿就像岳麓山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他的岳麓山,就像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它的岳麓山。


分享到: